当前,企业对员工进行数字化监管的情况越来越普遍,甚至用监控防怠工。事实上,不少研究表明,数字化监控系统会损害员工的工作主动性。建议企业保护员工的隐私,以科技向善来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可持续发展。
日前,某公司通过统计排查非工作流量信息,对员工在办公区域内看视频、听音乐等行为通报处罚,引发热议。员工的这些行为被大家调侃为摸鱼,意为偷懒,不务正业。听闻此事,一些网友瑟瑟发抖:我会不会也被公司监控了?打卡签到、管理上网行为、追踪员工的沟通记录、视频监控办公场所……如今,企业通过各种数字化手段对员工进行行为管理。如此监控有无边界?能否提升工作效率?是否侵犯员工隐私?
不少企业对员工上网行为进行管理,员工手册的确列出了不准做与工作无关的事,许多员工还带有侥幸心理,没想到会被抓个现行。上网行为管理产品一般包括硬件和软件,具备身份认证、应用权限控制、数据分析、安全防护等基础功能,帮助企业监控员工上网行为,目的是提升工作效率,保护信息安全。
采购上网行为管理产品的企业遍及各个行业,也有不少公司自行搭建上网行为管理系统,只是审计力度有所不同。多款上网行为管理产品介绍,不仅明确列出可识别、管控和审计几千种常见应用软件,甚至可识别聊天软件中传文件、聊天等细分动作。企业数字化管理的不只是员工的上网行为,更为常见是掌握员工考勤、绩效表现和工作量等。
受疫情影响,远程办公、在线办公日渐常态化。在无法面对面沟通的情况下,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基本借助数字技术实现,数字化监管的运用越来越普遍。企业活动变得在线化、可记录、可存储,这使得精细化的监管更加便利。
用监控防怠工,反而有损工作主动性,企业对于通过上网行为数据掌握员工工作情况、提升效率的需求,尤为突出。上网行为管理产品用户界面中,设计了根据流量数据、工作时长和应用访问情况,来统计员工怠工情况的功能。
然而,运用数字化技术监控怠工行为,存在诸多争议。此前,有报道称,杭州一家公司给员工发放了一批高科技坐垫,监测心跳、呼吸等身体状况,然而公司人事部门因此掌握了员工不在工位上的信息,据此防范员工偷懒。不少人认为,此举涉嫌侵犯他人隐私,是对劳动者的一种不尊重。
数字化技术使得员工时时刻刻处于被数字技术监控的状态中。从以往人对人、制度对人的有限监管,到如今数字技术对人持续、无间断的监管,这显然让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权力天平更加向管理者倾斜。
电话:010-63360609 售后热线:400-188-5118
邮箱:anzhou@anzhou.net.cn
地址:海淀区安宁庄西路9号院25号楼9层2-907